当前位置:南平市城市管理局 >  政务公开 >  总结计划
南平市城市管理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
2024-01-08 17:01 来源:南平市城市管理局 访问量:

一、2023年主要工作亮点和成效

2023年,市城市管理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落实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聚焦省委“三争”行动、市委“五增”目标,用好“三化五定工作方法”,坚守“为人民管理城市、让城市更加美好”的初心使命,锚定“建一流队伍、创一流业绩”的目标,内强素质、外树形象,全方位推动城市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。

(一)以“增创特色”为抓手,推动城管工作推陈出新

1. 推广简易处罚全周期管理模式。通过建立“法院+城管”衔接机制及“周沟通、旬共享、月移送”的简易案件定期会商机制,促进行政、司法有机衔接,该特色做法已在《福建日报》(2023年6月30日)进行刊载,全市城管系统推广应用。目前,建阳区已率先试点,取得较好成效,2023年月均办案量超2021年全年“贴单”总量,实现执法方式从“下任务式”被动办案到“找方法式”主动办案转变。

2. 推动生态领域联合(综合)执法机制。重点通过“四个整合”(整合巡查力量、整合执法力量、整合平台、整合资金)开展全域生态联合执法工作,着力完善“1143”工作机制(即一个统筹协调机构、一个平台、四个机制、三个制度)。目前,顺昌县已经试行,并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,该模式多次被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网、学习强国等20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,在省河长办举办的“全省基层河长及河长办工作人员培训班”上,作为典型经验介绍。我局以顺昌试点经验草拟了《生态执法工作方案(送审稿)》,已提请市政府研究,计划在全市推广。

3. 探索城市运维国企化新模式。通过实地调研,深入了解先进地区相关机制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,结合城市自身特点,形成我市城市运维市场化方案,即:整合城市管理领域公共服务类所有项目,通过一次性公开竞标的方式向社会有实力的企业购买服务。截至目前,正在进行挂网招投标工作。

(二)以“生态环保督察”为驱动,推进污水、垃圾治理

1. 打好守护碧水攻坚战,着力提升污水治理能力。2023年全市污水提质增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。一是污水集中收集率和BOD浓度指标实现双增长。2023年南平市市本级收集率43.93%(较2022年度提升4.43个百分点),BOD浓度79.29mg/L(较2022年度提升7.09mg/L),双指标均已达到今年省级目标(43%,75mg/L),增长率全省排名前列。2023年10县(市、区)收集率和BOD浓度指标也有较大提升,其中:集中收集率方面:邵武市、顺昌县、浦城县、光泽县、松溪县、政和县达到省、市级年度双目标;建阳区、建瓯市达到省级年度目标。BOD浓度指标方面:邵武市、武夷山市、建瓯市、顺昌县、浦城县、松溪县、政和县达到省、市级年度双目标。二是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2023年全市实施城市污水提质增效项目56个,总投资约16.47亿元,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开工项目42个,已完工29个,完成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100.1公里,城市污水管网覆盖面不断扩大,基本消除管网空白区、直排口。三是污水源头排放治理取得成效。2023年,我市深入推进餐饮等行业废水排放专项整治,共完成清查排水户2368户,新增办理排水许可886份,处罚未按要求整改的排水户123户,处罚金额共27210元。深入推进黑臭水体治理,每季度常态化组织各县(市、区)开展黑臭水体排查并将结果进行公示,2023年全市未新增黑臭水体。

2. 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,绣出共建共治时代画卷。2023年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实现突破进位。今年第三季度南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得分63.3分,较第二季度提升4.6分,位列全国85个同类小城市中第12名、第二档,档次上升一档,成效较好。全市实现原生生活垃圾“全域焚烧、零填埋”。一是健全垃圾分类制度体系。通过统一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识,细化规范生活垃圾分类考评细则、作业公司管理考评指标、生活有害垃圾收集清运制度等,提升管理和监管水平。二是完善垃圾分类设施。前端收集方面:全市新扩改建生活垃圾分类屋(亭)150座,完成年度计划100%;中端运输方面:开展“桶车一色”专项行动,全市设置生活垃圾分类车243辆;后端处置方面:建阳、延平两区已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闭环管理,武夷山市、邵武市、光泽县、浦城县厨余垃圾处理厂已建成,建瓯市厨余垃圾转运瀚蓝处置,松溪县和政和县厨余垃圾处理厂今年建成,全市后端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。三是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。《南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已列入2024年立法工作计划预备项目。2023年,全市共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574件,处罚金额35345元,通过执法落实主体责任,用法制手段规范分类行为,推进垃圾分类法治化。

3. 打好蓝天净土保卫战,打通建筑垃圾堆放堵点。推进全市建筑垃圾分拣消纳点建设,目前已有临时分拣点10个(10县市区各1个)。完成建筑垃圾项目工地、运输车辆、消纳点平台数据录入及可视设备接入,完成10个县(市、区)市、县平台联网应用。同时每季度督促各县市区开展“双随机”检查、服务督导及异地交叉执法检查等工作。

(三)以“品质提升”为支撑,美化城市形象

1. 强化项目支撑,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。2023年共争取省级财政补助5873万元、地方债9.8996亿元,推进生活污水管网建设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、新改建垃圾分类屋(亭)、数字城管平台建设、道路安全整治、绿化道路提升等工作。近期,国家发改委下达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资金,市城管系统主管领域共获批5个项目,下达国债资金总额2.77亿元。其中,建瓯市城区排水管网修复改造工程,总投资7100万元,下达国债资金1800万元;延平区城区公园灾后改造工程,总投资约1.1亿元,获批国债8800万元;浦城县城北片区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,总投资1.2亿元,下达国债资金8000万元;武夷山市站前大道黄泥垅排水防涝工程,总投资4372万元,下达国债资金1100万元;松溪县应急内涝整治项目,总投资1.66亿元,下达国债资金8000万元。

2. 推动城市更新,补齐市政设施短板。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,2023年牵头26项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,共新增停车泊位2114个,完成年度计划140.93%;多功能灯杆1112根,完成年度计划111.2%;新改扩建LED节能灯具2355盏,完成年度计划117.75%;整治窨井盖,实现不跳不响安全的城市街区8条,完成年度计划94%。投入资金约809.77万元完成对道路、排水、路灯、管廊设施、桥梁及地下通道的日常管理维护,切实做到“路平、灯明、排水畅”的行业目标,路灯亮灯率达99%,道路完好率达95%,排水设施完好及沟道疏通率达95%。

3. 着眼增绿提质,美化城市园林景观。持续推进福道、公园绿地等新改建工作,新建和改造提升公园绿地已完成112公顷,完成年度计划112%;建设郊野公园已完成3.11平方公里,完成年度计划124.4%;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福道已完成132.68公里,完成年度计划102%。建设精品公园3个,完成年度计划100%,建设口袋公园20个,完成年度计划100%。

(四)以“点题整治”为突破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

1. 强化以治促管,推进物业管理服务提升。南平市现有住宅小区1165个,实行物业管理小区495个,物业服务企业244家。一是深化全市物业“点题整治”工作。通过组织部署、广泛宣传、审计公示、督导检查、交叉互查等方式,2023年未出现一起物业企业侵占小区公共收益问题,全市495个物业小区实现每季度公共收益“线上+线下”100%公示。其中:2023年度新增公共收益308.05万元,存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户、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专户269.8万元;截至目前,全市496个物业小区公共收益完成审计(审计率100%),维修资金追缴约2300.53万元(占总金额的54.87%)。二是深化党建引领物业服务提质增效。成立市级物业行业党委,开展“红色物业”试点建设,推进物业服务行业党组织覆盖;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。出台《南平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实施方案》,推进《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》制定,建立健全市级物业纠纷调解诉前调解对接机制,有效促进物业管理纠纷快调快处,促进我市物业服务质量不断改善。

2. 坚持问题导向,推进城市扬尘污染治理。一是加强源头治理。开展巡查市政园林工地738次,发现问题93个,完成整改93个,违规行为处罚1起,处罚金额0.2万元。二是强化联合执法。联合住建、交警、交通等部门对路面违规运输车辆进行查处,开展城市道路扬尘货运公司、场站等点位及车辆检查3242次,发现问题508个,完成整改508个,其中城市道路扬尘违规行为处罚182起,处罚金额37.1625万元。三是加大保洁力度。抓好城区范围内重点路段的清扫、保洁、洒水工作,有效控制道路扬尘。

3. 严把过程监管,规范建筑垃圾消纳处置。制定《南平市建筑垃圾“点题整治”工作方案》,对建筑垃圾清理不及时、处置不规范开展集中整治。一是加强源头管控。2023年检查在建项目工地952场次、住宅小区、商业综合体物业公司检查次数338场次,发现并整改问题78个,其中施工单位行政处罚18起、处罚金额11.35万元 ;建筑垃圾处置核准项目数184个,核准建筑垃圾处置量335.294(万方)。二是规范中端运输。开展联合执法515次,查处违规行为244起,其中责令整改107起,行政处罚222起,处罚金额45.92万元。三是严控末端处置。检查建筑垃圾消纳场165场次,建筑垃圾产生量286.573万方,用于绿化回填、土地平整、修路筑基等232.833万方,资源化利用53.74万方。行动开展以来,全市受理涉建筑垃圾信访举报共22个,按期办结率100%。

(五)以“三城同创”为主线,打造宜居城市新环境

1. 下足绣花功夫,着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。坚持“应绿必绿、可绿尽绿”原则,累计投入园林绿化资金约7.7亿元,统筹推进各类城市绿化建设改造、修复。2023年,新增福道132.68 公里、郊野公园 3.11 平方公里、公园绿地 112 公顷、精品公园 3 个、口袋公园 20个,市本级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.84%,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89.06%,实现“300米见绿,500米入园”的目标。同时,扎实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各项工作,目前我市16项创建指标均已达成。

2. 锚定主责主业,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。一是加强综合整治,提升市容环境水平。严格落实“门前三包”责任制,加大对垃圾乱倒、摊点乱摆、占道经营、店面外溢等市容乱象的整治力度,整治占道经营3177起,教育劝导流动摊贩1625人次,清理乱粘贴小广告1340处、破损广告横幅340条,乱堆放1065处;开展辖区主次干道、临街建筑、绿化设施上擅自晾晒及小区飞线充电、乱停车等不文明行为整治,劝导不文明晾晒3650余处、飞线充电行为300余起,规范车辆乱停乱放5247辆,云谷公园增设1个停车场,增加停车泊位98个。二是广泛宣传发动,营造创城氛围。积极组织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,大力宣传《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》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等法律法规,提高市民群众的家园意识、卫生意识、文明意识;动员党员干部、志愿者挂钩社区下沉一线网格,开展卫生清洁、文明劝导;增设7座大型创城公益广告、153座小型公益广告,更新252个公益广告,新增20个“综合性便民乘车点宣传栏”,设置大型景观小品1个。三是健全长效机制,推动问题整改。加强常态督导,建立督查督办机制,常态化开展市容环境测评督导,压实属地责任,跟踪督促整改;针对省委文明办暗访测评发现的问题及市大督查组每日发现的问题,对照清单逐一进行整改,2023年共发现创城各类问题4100件,整改完成4093件。

3. 打造海绵示范,着力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。开展海绵城市相关标准的制定,2023年已基本完成《南平市中心城区排水(雨水)防涝综合规划》、《南平市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指引》、《南平市海绵城市设施维护及运行标准编制》的编制,并通过专家评审。实施3.89亿元的海绵项目工程包,通过景观提升改造、黄土复绿、雨污分流、排水管网改造、易涝风险点整治等进行海绵化提升,截至目前,已完成21个子项目,14个子项目正在施工,完成投资约1.5亿元。

(六)以“智慧城管”平台建设为依托,推动城市运行高效

践行“数字治城”“智慧治城”理念,构建“一网统管”赋能城市治理体制机制,持续提升南平城市管理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水平。一是完成南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(智慧城管平台)建设,制定出台了《南平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建立智慧城管指挥协调监督工作机制的通知》《南平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印发<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考核评价办法(试行)>》等规章制度,严格开展平台运行绩效考核。截至2023年12月,智慧城管平台2023年全年共受理有效案件30548件,其中网格化有效上报案件数共计19249件,自行处置案件数共计11060件。平台网格化按期结案率为98.07%,平台总按期结案率为97.06%。二是强化科技赋能,为下属城管综合执法支队配备5台无人机辅助执法,实现“天上巡、地上查”全方位、智慧化管理。

(七)以打造“韧性城市”为目标,推进城市安全生产工作

制定城管系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“一库三单”及《南平市城管局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暂行办法》,通过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,全面排查整治隐患。2023年,全市城管系统已对235家生产经营单位和场所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,排查问题隐患1865个,整改1865个,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6205次,处罚2732次,开展联合执法1046次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参与执法检查共11次。同时严密防范各类天气灾害,积极开展防汛应急演练,利用人员动态巡查和智慧城管系统平台及时发现处理各类隐患问题。据统计,全市城管系统出动巡查人员1000余人次,对全市11个积水点展开排查清理。

(八)以“法治建设”为载体,规范执法行为

制定《南平市城市管理地方性法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(2023版)》、包容审慎执法“四张清单”;协调推进《南平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》《南平市排水管理办法》项目立法;推进《南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期满转地方性法规。持续开展执法案件评查及法规业务培训,2023年,共组织各类执法培训7次,400余人次参加;积极推动省一体化大融合执法平台应用,规范办案流程;全市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7954件,其中一般案件958件,简易案件6996件,处罚金额约3924.29万元。

(九)以“组织建设”为基础,打造作风过硬城管队伍

1. 全面加强政治建设。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,坚持党建引领,积极开展党支部“达标创星”工作、业务“大练兵”“大比武”活动、“齐心共耕希望田”活动、“四下基层”活动等。同时将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,运用“三化五定”闭环落实机制,开展“给群众一个惊喜”活动;积极推进“红色物业”,打造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模式。

2. 加强效能作风建设。严格用好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,认真落实廉政谈话、诫勉谈话、通报批评等制度,对有苗头性、倾向性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约谈。今年以来,配合市纪委监委、驻局纪检监察组回复群众留言等13条,处理信访案件4起,处分共8人次,其中:提醒谈话2人、批评教育3人,诫勉谈话2人,党内警告1人。

二、2024年工作思路

(一)强化“大城管”格局,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。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协调机制。充分发挥城管委跨区域、跨部门综合协调和指挥调度能力,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、问题通报制度、督办问责制度,按照全市“一盘棋”的思路,构建市、区整体推进,职能部门整体联动,齐抓共管、共治共享的城市综合治理格局。二是建立“大城管”考评机制。开展城市管理月度综合考核评价,聚焦群众关注热点和城市管理短板,优化考评内容,使考评具有导向性、多面性和针对性。

(二)突出垃圾分类重点,构建完备生活垃圾治理体系。一是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。强化宣传发动,要求全市各县(市、区)每季度全市入户宣传10000次以上,形成垃圾分类人人知晓、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;加强执法保障,计划每季度全市各县(市、区)执法总次数达到60件以上;深化示范创建,在完成武夷山和光泽县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创建基础上,邵武市争创2024年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。二是加快推进生活垃圾设施建设。计划新改建生活垃圾分类屋(亭)140座,进一步提高前端收集设施覆盖率;持续开展“桶车一色”专项行动,规范中端运输;督促邵武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松溪县、政和县厨余垃圾处理厂建成投用,完善后端处置。三是提升环卫作业服务水平。提升清扫、清运、清洗全链条管理水平,规范垃圾收运设施管理,做到垃圾容器外观洁净、功能完好、标识规范、按需设置、整体减量,环卫车辆车容整洁、车况良好、密闭运输,垃圾转运站环境洁净、工完场清、安全环保,无垃圾积压、无异味扰民。

(三)找准污水提质增效短板,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。一是坚持问题导向。对照集中收集率、进水BOD浓度、污水处理厂运行、城区黑臭水体等考核指标,进一步梳理存在的问题,及时整改落实。二是加快项目推进。持续推进我市谋划实施的污水管网深度排查、污水管网新建改造、老旧小区污水管网改造、沿河污水收集治理、污水厂提标改造等55个污水治理项目,切实推进管网深度排查整治工作,不断扩大城市污水管网覆盖面,逐步消除管网空白区、直排口,持续提升集中收集率和进水BOD浓度,确保到2025年底,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%,污水厂进水BOD浓度提升至100毫克/升。三是加强行业监管。着力加强对污水处理厂、管网运维单位日常考核,落实管网排查检测修复和常态化管养机制,定期开展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和水质抽检;进一步贯彻落实《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》,实施排水户分级分类管理,加强污水源头分流和管控;加快推进建阳区塔山、延平区塔下和南庄、武夷山市江源、建瓯市城区、顺昌县、浦城县、松溪县、政和县等9座污水厂提标改造建设,力争到2025年底前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厂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。

(四)聚力文明城市建设,持续提升城市容貌治理水平。一是推动城市管理综合整治。全面推进“网格化”管理,深化“城管进社区”行动,着力解决城市“乱摆摊”“停车难”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二是开展建筑渣土专项治理。强化源头核准管控,加强建筑垃圾收运动态监管,推进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建设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,引导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场内循环再利用。同时持续推进渣土平台升级改造。三是加强户外广告和招牌规范管理。根据《南平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技术规范》,严格户外广告审批程序;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,及时处置违法广告、破损广告。四是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。推进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,推进物业行业党建联建工作,开展物业党建治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;建立健全物业管理长效机制,持续推动《南平市物业管理实施意见》出台;深入开展物业公共收益“点题整治”工作及专项维修资金审计整改工作;依托现有南平市“智慧城管”平台,推动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建设。

(五)注重城市品质提升,打造绿色宜居生态城市。一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完善。根据城市品质提升计划,持续做好城市道路、雨污管网、城市公共停车泊位、LED路灯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。二是优化市政设施服务。持续推进公厕改造提升,完善公厕无障碍设施和标志标识,逐步推进第三卫生间(母婴室)改造,提升如厕体验。推动物业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,缓解电动汽车充电焦虑。加快停车场建设力度,盘活存量停车位。三是推进城市园林景观提升。继续优化城市绿地布局,加强立体绿化,提高乡土和本地适生植物应用比例,推进绿道网络建设。四是持续做好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环境整治和安全保障工作。

(六)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筑牢安全底线。一是加强市政道路管理维护。建立高效的市政道路日常养护机制、病害处置机制,加大中心城区市政道路日常巡查和维护力度,推进市政道路管理精细化、专业化,确保道路完好。持续推进窨井盖整治,推动窨井盖电子档案和数据库建立,实现窨井盖管理信息化、智能化。二是加强桥隧管理维护和安全监管。坚持做好中心城区城市桥隧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巡检、管理维护、健康养护和预防性养护工作,坚持开展桥隧常规定期检测工作,持续深入开展城市桥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。三是加强城市照明设施的监督管理。做好城市照明设施监督管理工作,完善城市功能照明,消灭无灯区,及时修复受损照明设施,逢重要节会,增加照明设施巡查和督办力度,点亮城市夜空。同时加大推进城市照明节能,全面提升城市照明档次和水平。四是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。完善应急预案、加强应急演练,有效应对风险。持续推进南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提升改造项目,确保在2024年内完成所有子项目的施工。五是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。进一步开展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隐患排查整治,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台账,加强作业队伍和人员的培训、管理,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。

(七)聚焦智慧高效,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。加快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服务平台建设,推进省、市、县三级平台对接,加强行业指导,推进平台数据汇聚、资源共享、互联互通。推进县级城市平台更新迭代,2024年度基本完成延平、建阳、邵武、政和、松溪智慧城管平台升级改造,2025年底前实现县(市、区)平台全覆盖。强化科技赋能,会同行业监管科室不断完善平台应用功能。

(八)落实执法规范化,建设文明、公正、法治城管队伍。一是完善城市管理法制体系。推进《南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转地方性法规工作,推动《南平市排水管理办法》出台。加大普法力度,积极宣传《南平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》《南平市城市绿地管理办法》《南平市停车场建设管理办法》《南平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》《南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等法规。二是规范执法行为。落实“721”工作法,持续推进地方性法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及包容审慎执法“四张清单”不断完善,推进一体化大融合平台建设,积极营造公平、公正执法环境。三是强化队伍作风和纪律。加强执法培训,完善考核标准,加大执法队伍形象作风纪律督查力度,重点查处队伍中存在的不规范执法、不文明执法、违规违纪等问题,打造作风清正、业务过硬城管队伍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